【独家专访】磐泽张帆:全球视野,横跨一二级市场,寻找时代的超级投资机会

摘要:他有着对高势能赛道和高品质公司的敏感,注重产业趋势和商业思维,做事笃定,对认准的投资机会从不拖泥带水,也有着好公司持有10年不动的坚定心态。

2020年5月的一个上午,北京疫情“解禁”的第一时间,一位来自北京的基金经理迫不及待地踏上飞往深圳的航班,他的目的地是一家即将IPO的全球最大电子烟制造商总部。


在双方会面的办公室里,与企业以往接待机构来访不同,这位“小伙子”一来就语气笃定地告诉他们:“我们今天来拜访公司,主要目的不是调研,而是来表达诚意、想要IPO基石投资份额的,只要是市场认可的条件和价格我们都接受。”


这是这家公司迎来的第一位来自北京洽谈基石投资的机构,即便在“国安法”事件带来动荡,港股一度新低的时候,他也没有丝毫动摇。他的这种做事风格得到了上市公司的欣赏,最后成功拿下3500万美金的基石份额。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今年9月份,他顺利接下了国内某大型独角兽互联网公司2000万美金的老股份额。


这位85后基金经理就是磐泽资产的张帆:清华大学核能工程博士,他并非一级市场的投资经理,却有很强的产业思维,聚焦已上市和即将上市的优质资产,在市场定价相对便宜的阶段进入,成功打通Pre-IPO与二级市场各类投资工具,善于挖掘早期投资机会。在投资范畴上,他并不给自己设限,目光聚焦A股、港股、美股三地市场。


除了拿下电子烟制造商企业的基石投资、大型独角兽互联网公司老股份额,他还成功在一家肿瘤连锁医院IPO当天上涨20%的情况下建仓600万股,2个月就实现翻倍收益。他有着对高势能赛道和高品质公司的敏感,注重产业趋势和商业思维,做事笃定,对认准的投资机会从不拖泥带水,也有着好公司持有10年不动的坚定心态。在过往投资当中,他抓住了许多时代的超级投资机会,已经有了很多在一个行业一个公司上赚三倍以上甚至五倍十倍的经验。


早在2018年,格上就曾与张帆有过一面之缘,正式的深入沟通是在2020年年中,当时他们刚拿下这只电子烟制造商企业IPO的基石份额,正是这份前瞻和笃定,让磐泽这家年轻的私募进入了格上的视野。


近期,我们邀约到磐泽资产创始人张帆,做了一次独家深度专访。以下先分享一些本次专访的“金句”:


1、这个社会最本源的价值就是这些优秀的企业创造,挑选出优秀甚至伟大的公司,与他们同行,把仓位更审慎地集中到能穿越周期的行业和个股上。


2、资管是能够不断把认知变现的行业,没有规模边际,又是人的杠杆生意,是值得长期把精力投在上面的事业,相信10年、20年之后中国也能出现一批全球顶级的投资人。


3、像格力、茅台这些传统行业的公司,长期资本市场回报率就等于它们的ROE,生意的本质就是净资产收益率。


4、互联网、新经济公司与传统行业的区别很大,它们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很强,价值不能用当期利润或者静态利润去衡量,互联网公司图便宜都是坑。


5、科技公司能够突破传统公司线性增长的魔咒,表现出指数增长的特征,并通过大数据积累和分析,不断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6、投资是认知的变现,但看对、做对、赚到、赚饱,中间每一步都隔着千山万水,是知识架构、人性理解、自身心性、三观还有运气的综合体现。


7、真正的好东西不会等到静态便宜的那一刻。


8、我们先做加法,会研究很多行业和公司,但真正下注的时候我们会做减法,不断收敛。


9、波动率对我们而言不是风险,风控最底层的逻辑是别买烂公司,别出高价格,兼顾确定性和赔率。


10、最好的选择是低估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次好的选择是合理的价格买入优质的公司,没有第三种选择。


11、拉长时间看,静态估值的差异会被公司质地大幅抹平,投资者总是低估好企业好管理层长期创造价值的能力,高估平庸公司静态低估值的心理安全垫。


12、如果一家公司基本面没恶化,大幅下跌后不愿意加仓,那一开始就不应该买。


13、最近一年最大的改变是越来越挑剔,越来越聚焦收敛,左手加法不断学习新的行业拓展新的边界,右手减法不断砍掉糟糕的生意模式舍弃平庸的管理层。


14、用确定性去抵抗市场的动荡、用高增长去消化估值,真正做时间的朋友。


一、创始人张帆:清华博士高材生

善于捕捉超级机会,内房股上从底部吃到顶部


格上:据说您在清华大学读博士期间就开始投资,可以讲讲过往的投资经历吗?


张帆:在清华时,我个人开始投资是在2013年,也做了很多准备,包括去上各类金融课程、考CPA,一开始我看的就是海外投资大师那套,巴菲特芒格到彼得林奇,上手的方向就很基本面,上来就买的格力电器、贵州茅台这些公司。


后来15年开始做香港市场,16年接触美股,中间阶段性地贪图便宜买过烟蒂股,但后来越来越理解芒格说的“投资于脆弱的企业等同于犯罪”。这个社会最本源的价值就是这些优秀的企业创造,挑选出优秀甚至伟大的公司,与他们同行,把仓位更审慎地集中到能穿越周期的行业和个股上。


18年我博士毕业在一家私募基金很短暂地工作过半年,从当年10月份管理他们的人民币基金,后来到19年3月份,觉得还是想更好的执行自己的投资理念,打造自己的品牌,就出来筹备磐泽这家公司。


格上:那您以前都抓住过哪些投资机会,个人投资收益怎么样?


张帆:从13年到16年这几年平均每年收益率大概30%,当时买的是一些传统大白马股票,15年参与香港市场,16年底开始布局一些内房企业和一些偏周期的供给侧改革公司,像煤炭、钢铁。我主要赚钱是在内房股上,差不多是从最底部开始买,到今年初卖掉,从头部到二线地产公司,基本抓住了整个大的趋势


17年到19年地产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涨幅?主要是这三年他们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是十年一遇的机会,属于超低估值+超级成长的机会。


当时叠加了很多因素:一是2016年地产行业销售跟股价表现严重背离,其实当时北京、深圳这些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出现轮番上涨,16年全年地产公司的销售数据非常好,当期报表利润很低,反映到2年后的报表利润,估值就更低;第二个更大的逻辑就是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所以17年1月份开始,市场发现龙头房企的销售增速和利润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7-19年整个行业都在演绎头部房企市占率大幅提升的逻辑;同时17年之前很多头部房企囤的便宜地在这几年集中变现高利润率,这是它前三年涨的好的根本原因。


后面就是我管理私募期间,大概2019年下半年,我们买了很多物业管理公司仓位,包括今年布局的电子烟、新能源汽车、光伏、医药医疗等,这些对组合贡献都比较大。


格上:当时怎么决定自己出来创办私募?


张帆基金管理这门生意的关键是“投”和“募”,中间衔接团队的打造能力。一是我自己对投资业绩和获取阿尔法的能力比较有信心。第二点是资金够,在募资上没有压力。做基金其实也是一种公司经营,不单把业绩做好就行,还涉及到系统和平台搭建的问题,能不能找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都比较厉害的人,把每个点都支撑起来,初创公司在投研上找到好的人其实很难,我这边研究团队的教育背景都非常出色,起步的时候基础就不错,自己也有信心把团队打造好,把各个部门搭建和整合起来。


另外,我非常看好国内资管行业的前景,过去二十年,中国居民财富大部分在房子上,随着房子增值居民财富也不断增值,现阶段,房子增值速度跟之前比明显减缓,居民财富往股权资产配置的比例会长期呈现加仓的趋势;同时MSCI里中国资产的权重和中国经济体量相比完全不匹配,全球资产加配中国的超长趋势也刚刚开始。长期来看,资管是能够不断把认知变现的行业,没有规模边际,又是人的杠杆生意,是值得长期把精力投在上面的事业,相信10年、20年之后中国也能出现一批全球顶级的投资人。


二、投研团队:清一色清华系的豪华配置

强调价值观、天赋和自我驱动力


格上:那您应该很重视团队的打造,磐泽的投研团队是如何搭建的?平时如何进行团队管理?


张帆:我们投研团队目前全部来自于清华大学,部分是实习期从零开始培养,毕业后留下来,部分是从其他大买方和公募基金过来,他们不一定资历多深,但学习曲线和悟性是非常顶级的。我们招人一直强调三点:价值观、天赋和自我驱动力,这是做好投资的基石,价值观决定方向,天赋和驱动力决定斜率。招进来之前我们会反复磨合,也会通过具体案例去匹配合适度。


我们会给每个研究员划分覆盖的行业,需要他在相关行业内做到有足够深度认知,相关公司都需要有系统性大报告,每天有晨会做当天的简短总结,定期有覆盖相关公司的跟踪,有季度性阶段总结等等。


格上:对于一家初创公司,刚开始很难有如此豪华的团队配置,您是如何做到的?


张帆:这里面最大的难点是招到头几个禀赋很好的人,公司最早起步团队背景就很不错,当时有几个成员在实习时就跟着我,最开始管理人备案都还没下来,只能靠彼此的认可和信任了。慢慢的业绩做出来,规模起来,势能就出来了,现在招人越来越顺畅。最近我们投研团队加到6个人,也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生,明年可能会加到8-9人,初创公司很难有这种资源。我们在清华大学已经形成很好的口碑,现在在清华招人基本没什么难度。这个行业是人的杠杆生意,我们很愿意在人的投入上去花钱,即便后面管理规模再大,也可以把全部管理费收入花进去。


人才积累其实是一个不断正向循环的过程,资源的链接也是。我们结识了很多优秀企业家伙伴,他们可能是我们产品的投资人,也帮助我们加深对商业本质的理解和拓展实业方面的资源,另外,我们跟各大头部的买方和卖方机构都有深入的链接,包括香港那边也可以链接到海外知名对冲基金的研究资源。


三、投资理念:寻找高能见度的高增长

产业思维,横跨一二级市场,全球布局


格上:您的投资理念是专注基本面,用合适或者低估的价格买好公司,那好公司的标准是什么?


张帆选股我们会看生意模式、赛道、行业格局、公司竞争优势、管理团队,最后是价格。我们偏好于高能见度的高增长,高能见度是确定性,反应了赛道和公司竞争优势。抛开茅台这种生意模式,我们很看重优秀的管理团队,因为我们相信在大部分行业超额价值都是由优秀的管理团队创造的。


比如我们拿下了一家电子烟制造商企业3500万美金的基石投资。这个案例非常能代表我们的选股偏好:电子烟赛道--成瘾性消费品,行业低渗透率,确定性的行业高速增长,公司是ODM全球龙头,并且市占率持续提升,18年的10%提高到19年16%到今年预计超过20%,远超行业增速,随着监管加强,公司壁垒越来越深,管理团队工程师文化,诚信靠谱,说过的历来都是超预期做到。


格上:您参与基石投资相当于横跨一二级市场,这是个例还是长期布局的方向?


张帆我们其实是有一级思维,只是在确定性上要求更高,更倾向于参与Pre-IPO阶段。在所有美股、港股、A股IPO公司,尤其是国内大的新经济公司,在它们上市之前我们都会做系统性梳理,尽量在市场没有充分认知的时候介入。比如我们大量参与海外新经济公司的IPO,这是我们的错位竞争优势。


我们最近两年内投了很多经典案例,除了前面说到的大消费行业电子烟公司,还有医疗里的一家肿瘤连锁医院,肿瘤赛道宽广,公司在二三四线城市解决了供需严重失衡的痛点,运营效率高,给患者提供了非常有温度的服务,实现了当地政府、患者、医院的三方共赢,上市时候跑通了从1到10的模型,后面就是不断复制。在香港IPO当天我们没有分到多少份额,但市场当时对这个机会没有充分认知,当天开盘涨幅只有20个点,前瞻pe30倍,我们利用收益互换结构当天就完成了充分建仓,很快2个月就翻倍。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我们基金的特色:全球化投资,一二级市场工具全打通,研究前瞻,认知充分。类似的,我们在物业管理、光伏、电动车这些行业都有非常经典的投资案例。


格上:您在三地市场关注的机会有什么差异吗?


张帆:我们的人民币基金通过收益互换/QDII等工具进行A港美三地市场布局,等同于美元基金,聚焦在中国公司和美国头部公司。其中,A股可能消费、医疗和先进制造的好公司更多,港股互联网和新经济公司更多,美股就是中概股和科技公司。


我们比绝大部分人民币基金更理解海外市场,我们比海外机构更理解中国公司。


四、好赛道:至少需要有3年以上的景气度

看好TMT、大消费、大医疗、先进制造


格上:您用什么方法去寻找好的赛道?


张帆:我们会阶段性把大的赛道、好的赛道都系统性梳理一遍,现在还是相对聚焦在四个大赛道,这四个大方向下也有很多细分赛道,我们都是挨个筛选和过滤。至少未来3年以上的景气度和向上爬坡周期是需要的,阶段性1-2年这种短一点的周期会暂时性放弃,往往赛道好的周期超长。


格上:哪四个赛道?为什么看好?


张帆TMT、大消费、大医疗、先进制造。


TMT:优秀的科技公司具有创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有很强的抗周期性。同时具备网络效应和马太效应,科技公司能够突破传统公司线性增长的魔咒,表现出指数增长的特征,并通过大数据积累和分析,不断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大消费: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更超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高,品牌消费的需求长期持续增长,可以穿越周期。伴随着中国产业链基础设施和电商为代表的新渠道完善,中国消费品牌也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大医疗:人口老龄化和中产阶层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会寻求公共医保以外的医疗服务,例如在医疗美容、高值医械、齿科、眼科等领域,以提高生活质量;在旺盛的需求和海外技术人才回流的背景下,必将诞生大型医疗创新集团。

先进制造中国拥有光伏、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在全球竞争中具备领先水平的制造业,不仅培育出了最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资源,还为推动全球行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将充分享受行业高确定性高增长的红利。此次疫情更是凸显了中国先进制造供应链的优势。


格上:怎么定义好的生意模式,如何去拆解、发现好生意?


张帆:如果只看一个指标,那就是ROE,它本身是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这三大因素的综合体现。像格力、茅台这些传统行业的公司,长期资本市场回报率就等于它们的ROE,生意的本质就是净资产收益率。长期持续稳定的ROE水平,反映了这门生意如何,也反映公司的壁垒、竞争力和定价权、团队好不好,这是一个很综合的指标。


但互联网、新经济公司与传统行业的区别很大,它们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很强,价值不能用当期利润或者静态利润去衡量,互联网公司图便宜都是坑。中国互联网行业充分竞争,用户数、市场空间、赛道天花板、团队组织的边界扩张能力更为重要。往往,互联网公司过了一个临界点之后势能就会释放出来,进入最美妙的一段。比如美团,压制它的因素,比如一旦竞争对手发补贴,市场就担心美团的份额往下掉,打到后来发现不管对方如何补贴,美团的份额都不怎么掉,或者对方只能守住自己的份额,相当于美团不依赖于补贴,规模效应开始出来,就可以长期压着第二名有超额增长,这个时候也是最得到市场认可的一段。


五、牛股挖掘:源于早发现,前瞻性研究

系统性总结梳理、内外部资源链接保障确定性和持续性


格上:您提到的基石投资案例,这样的投资机会是如何发现并决定下注的?


张帆:是我们发现的早,认知比较充分,研究前瞻,认准之后我们拿项目时也非常坚决。前面提到我们会系统性梳理所有美股、港股、A股IPO公司情况,在它们上市之前就研究清楚。方法就是挨个梳理、整理招股说明书的内容,有的不在能力圈范畴或质地一般的公司会快速筛掉。


当梳理到这个公司时,就知道它一定是超级大牛股,当天就决定让负责的研究员集所有资源和精力去研究这只个股。从行业上看,它是替代烟草的,超低渗透率,属于新兴行业,刚起来2-3年;公司壁垒高,全球前几个龙头公司都是他的客户,市占率从18年10%提到19年16%,2020年它的几个大客户增长态势迅猛;ROE超过100%,生意太好了。


我们就调用各种业内资源,让投行安排会议,也约了很多业内人去了解行业和公司情况,做了大量研究之后进一步加深认知。准备工作做好了之后,5月份北京一解禁我们就去深圳见了公司管理层,当时我们非常坚定,就是去表诚意要份额的。对方也比较喜欢我们的做事风格,他们是工程师文化,很讲诚信,不喜欢忽悠,我们当时确实也是诚意十足,在公司交流时碰到他们研究院院长,也是我们清华学长。最后,各方面也比较匹配,才有这样的表现。


格上:这种偏早期的投资机会,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充足性上往往欠缺一些,您如何把握确定性?


张帆:所谓偏早期其实也是相对于后面涨成这样子而言的早期,但其实那个时候肯定也不会没有公开信息,毕竟是上市公司或准备上市的公司,因为我们跟各家投行的合作很好,获取信息的渠道很通畅,比如要看一家公司,即便是上市很久的公司,我们都会直接去找当时的保荐人,也都可以直接约到,因为保荐上市时他们了解是最充分的。我们研究员拉一家公司的信息都拉到他上市的时候,看他的保荐人是谁。


格上:您采用什么方法或流程来保障您挖掘这种超级牛股的持续性?


张帆:我们内部会阶段性的系统总结与梳理,也会非常高频去跟头部买方、卖方交流,我们所能链接的研究资源质量还是非常高的,现在一二级市场打通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跟头部的一级机构也联系紧密,会在pre-ipo阶段就对那些好公司建立认知,跟公司建立联系。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在一个行业一个公司上赚三倍以上甚至五倍十倍的经验,对有机会成为超级明星公司的判断胜率越来越大。我们也会进一步加强研究团队的建设,在前面说的几个大行业上不断作深耕,这些赛道还是能看很远的。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但看对、做对、赚到、赚饱,中间每一步都隔着千山万水,是知识架构、人性理解、自身心性、三观还有运气的综合体现。


六、价格:用底线思维估值,尽量在市场没有充分认知的时候介入

真正的好东西不会等到静态便宜的那一刻


格上:一般而言,高增长的公司估值不会太便宜,如何平衡估值和增长?


张帆:首先,我们尽量在市场没有充分认知的时候介入,就像去年的物业管理,今年的电子烟、光伏玻璃等等;然后在估值没那么便宜的阶段,对未来的确定性要求就要高,我们称之为高能见度的高增长,静态可能不便宜,但我们要看到2-3年后确定性的估值大幅下降,资本市场都会打提前量,真正的好东西不会等到静态便宜的那一刻。


格上:传统行业有很多估值方法,那对于新经济公司的公司怎么定价?


张帆:其实就是底线思维。还拿这家电子烟制造商企业来说,当时定价前瞻PE十几倍,把它当作传统制造业也值这个价格,公司还有那么高的增长,它在新三板上市3年涨了10倍,每年业绩都是超预期的。当它在香港上市第一天,我们就发现市场对它的估值模型变了,第一天80多亿的成交,涨100%多,就是香港的基金买起来的。当时跟一些香港基金聊完,他们把它理解成成瘾性消费品,定价模型变了,就应该跟烟酒公司有类似的估值,叠加超高增长和高壁垒,所以第一天就大幅拔高了估值。


也有人会问新能源汽车公司应该怎么定价,我们也按底线思维用传统车的模型去看。像某家造车新势力的创始人运营把控做的比较好,公司是能看利润的,我们做了很多研究,它在C端的口碑很好,明年单月销售大概率过万台,一年做到10-12万台,一台车32万,相当于一年300多亿的收入,目前单月交付3千台毛利率做到接近20%,单月过万台时可能到25%以上的毛利润,10个点以上的利润率就能出来,差不多做到30-40亿利润,从我们建仓时800多亿市值来看,也是不算贵,这是不算任何乐观情况下的预期。


七、交易:认识市场,读懂市场

研究市场的定价模型,抓住核心变量,要有催化剂


格上:请教下您对买点、卖点和回撤控制的看法。


张帆:我们对核心股票池里的公司都有一个正面负面清单,会研究市场对它的定价模型,哪些是关键要素/核心变量,买点买在估值进入合理区间或者定价模型的关键要素发生变化;反之卖点卖在高估/定价模型关键要素发生反向变化,或者有更好的其他投资机会。


格上:您提到这个定价模型决定买卖时点,可以举个例子吗?


张帆:前面提到的基石投资案例也是这样的,IPO的市值区间是按传统制造业,按OEM、ODM的公司去定价,最多按消费电子行业,但上市之后相当大的资金是按照成瘾性消费去定价的,这样一来,定价模型就变了。这也是因为之前它没有上市,还没有交易,各方资金没有充分交换意见。


再比如,为什么年初我们把地产都清掉了,去年底今年初,地产公司静态估值6-7倍,市场上很多声音认为便宜,应该值8倍、9倍甚至更高。但一整年下来,从行业逻辑上集中度提升的逻辑钝化,到各种政策到三道红线,拿地价格逐年上涨房价压制,公开市场拿地利润率越来越低,地产的环境没有变好,大家如果没有比市场认知更深的话,可能就只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便宜。要赚估值提升的钱,要么是自己认知高于市场,或者个股自身不断的超预期优秀,兑现业绩,要么是估值模型的关键环境要素在变好。当这些都没有变好的时候,单纯的便宜没有用。


八、组合构建:适度集中,根据估值和爆发点调整比例

研究做加法,下注做减法


格上:您如何搭建投资组合?考虑哪些因素?


张帆:根据我们自己的长期股票池,核心仓位分布在我们长期关注的5-6个大行业,每个行业布局2-3家龙头公司或者逻辑最犀利的具备爆发力的公司,核心持仓在15家公司左右。阶段性根据估值和爆发点调整不同行业和公司的比例,但避免单一行业和公司过度集中,防范黑天鹅风险。


格上:您是倾向集中投资还是分散投资,为什么?


张帆适度集中,但不会过度集中,持仓15-20家公司,我们先做加法,会研究很多行业和公司,但真正下注的时候我们会做减法,不断收敛。真正给投资组合贡献大部分收益的一定是前几个大的投资决定,太分散基本意味着长期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因为表达的坚定度不够。不过度集中是为了防范黑天鹅风险。


九、风控:最底层逻辑是别买烂公司、别出高价

最好的选择是低估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


格上:如何做仓位管理和风险控制?


张帆:抛开2020年3月这种系统性风险情况,或者系统性高估并且我们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我们大部分时间仓位都偏高


波动率对我们而言不是风险,风控最底层的逻辑是别买烂公司,别出高价格,兼顾确定性和赔率,适度分散做组合管理。


回撤控制从来是结果而不是出发点,我们不会过度担心回撤而动作变形,我们投资组合里适度分散5-6个大行业,在某些行业高估时候做动态调整比例,在系统性泡沫或者大风险时减仓或者对冲降低净头寸。


格上:如何看待安全边际?


张帆最大的安全边际是别买烂公司,别买价值毁灭的公司。最好的选择是低估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次好的选择是合理的价格买入优质的公司,没有第三种选择。


拉长时间看,静态估值的差异会被公司质地大幅抹平,投资者总是低估好企业好管理层长期创造价值的能力,高估平庸公司静态低估值的心理安全垫。例如我们重仓的某家物业管理公司,之前市场总有很多声音觉得估值相比其他品质差的物管公司贵了,但拉长时间看,这家公司每次业绩都大超市场预期,板块上涨时它最快,最近半年的板块调整中其它很多公司接近腰斩,它又是调整最少的。


格上:如果您认可的股票出现巨大回撤,您会如何处理?


张帆:基本面没大变化情况下肯定是加仓,如果一家公司基本面没恶化,大幅下跌后不愿意加仓,那一开始就不应该买。


十、未来市场看法:考验管理人选股能力

用确定性去抵抗市场的动荡、用高增长去消化估值


格上:今年高增长公司已经涨了很多,估值偏贵,您如何看?


张帆:确实由于流动性充沛,很多公司的估值水位上涨很多,但还是有不少超长期赛道的行业和公司还是有机会的,阶段性的估值高点,给点时间,高增长能消化掉,不过这个就考验管理人的挑选能力了。


最近一年最大的改变是越来越挑剔,越来越聚焦收敛,左手加法不断学习新的行业拓展新的边界,右手减法不断砍掉糟糕的生意模式舍弃平庸的管理层。我们不会过多去判断市场各种噪音,我们聚焦在高能见度的高增长公司上,用确定性去抵抗市场的动荡、用高增长去消化估值,真正做时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