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专访】景林资产:长期拥抱中国最好公司

2021-02-22 16:08

摘要:重剑出鞘,景林历经十六年风雨而屹立不倒,在行业百花争艳的当下仍能绽放光彩。私募江湖纷繁复杂,昙花一现或许容易,但能在时代变迁中始终屹立潮头的私募机构便显得尤为珍贵。景林资产无疑是国内私募的先驱,在全球私募基金领域也已享有盛誉。

gbm-richtext-upload-1613981334176

重剑出鞘,景林历经十六年风雨而屹立不倒,在行业百花争艳的当下仍能绽放光彩。

 

私募江湖纷繁复杂,昙花一现或许容易,但能在时代变迁中始终屹立潮头的私募机构便显得尤为珍贵。

 

景林无疑是国内私募的先驱,在全球私募基金领域也已享有盛誉。

 

景林资产专注于长期价值,坚守优质龙头企业并赚取企业盈利增长的收益。他们曾说过:“优秀的企业,总是会给景林带来超预期的惊喜。”

 

一、 公司篇——征战全球市场16年,收获费后31倍回报

 

说到国内私募的先驱,景林绝对是当之不愧。景林成立于2004年,目前管理规模近千亿,格上研究数据显示,至今16年时间为客户创造超31倍的费后投资收益,长期业绩表现非常亮眼。

 

16年来,景林历经市场锤炼,几乎摘下了国内私募行业以及国外私募基金领域所有重量级奖项。

 

这一路走来,景林有着对价值投资的唯一坚持,有着面临市场低迷时的坚韧和抗压,有着始终对投资者收益负责的态度。

 

但与众不同的是,公司成立初发行的首只产品是海外基金——景林金色中国。这里面的原因就与景林创始人蒋总的经历有关。他92年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毕业后,加入深交所工作,算是国内第一批证券人,95年他进入国信证券,2000年去美国加州大学进修1年,回国后开始他的投资生涯,当时主要在香港管理专户,投资香港、美国等地上市的中国企业股票和B股,在2001-2003年期间,他帮客户获得了7倍左右的收益,所以景林最早的投资经验是在海外。

 

这也是为什么景林是有着涵盖海外资本市场的全球视野的基因,景林无论在研究还是投资上,都会进行全球产业和公司的比较。同时也是为什么景林深受海外机构投资者的认可,像海外主权财富基金、大学基金、养老金等很多都是景林的客户。目前,景林旗下产品也涵盖国内和海外两条产品线。

 

精英汇聚,多基金经理协同作战

 

景林是一家多基金经理的平台型公司,旗下汇聚了蒋锦志、高云程、蒋彤、金美桥等4位优秀基金经理,可谓精英汇集。

 

他们之间协同作战,各自分管产品,但投资理念一只,投资决策是投决会机制,共同决策,所以你会发现,在投资上,景林的几位基金经理有着一定相似度。

 

景林的这几位基金经理,过往从业经验都很丰富:

 

蒋总不用多说,蒋彤是景林丰收系列的基金经理,目前也是景林资产合伙人之一她有着28年的从业经验,历任润晖投资合伙人、建信基金研究总监、南方基金研究总监、以及嘉实基金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

 

高云程是2001年入行,至今有20年证券从业经验,历任安信证券、泰信基金和APS资产,2014年正式加入景林,目前也是景林合伙人之一,主管景林优选系列产品;

 

金美桥从2001年开始追随蒋总,至今在景林工作也有19年时间,海外投资经验丰富,主要管理致远和全球系列产品。

 

景林几位基金经理沟通上比较充分,也能够互相挑战、厘清分析,发现风险,同时各有优势,互相之间也能取长补短,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情况下,扩大公司的投资能力圈。

 

实业背景支撑,做产业专家

 

除4名优秀的投资经理外,景林旗下的投研团队配备也很优质。目前景林二级市场这边投研团队有30人,其中覆盖消费的6人,TMT的7人,医药的3人,周期的11人,另外研究非中国资产的有3个人。

 

在景林的投研团队中,普遍拥有国内外名校,如清华大学、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武汉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的教育背景,并且多名研究员在各自研究的领域有多年实业工作经验,是各自行业的专家,有的具有国内外著名金融或监管机构的工作经验,并且多人拥有CFA资格。

 

因为景林更愿意用实业的眼光看待企业,所以团队中不少拥有实业背景的人,能够很好的帮助景林理解行业,理解企业本质。未来,景林也会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加强投研队伍,为景林的产品提供更好的研究支持。

 

除了内部研究外,景林还跟国内和国际一流的券商(包括高盛、瑞银、德意志银行、JP摩根大通)、咨询机构保持着紧密的业务沟通,因此可以获得全方位的、全球的宏观、策略、行业和个股研究,并可更便捷地获得相应上市公司的联系方式,享受高端交易服务等。

 

景林还在不同行业都有研究专家,这些行业专家对于行业和公司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都要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的研究员,因此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各行业的最新变化。

二、投资策略篇——“做拼图,当股东”

 

逆向投资定价、基本面研究定值

 

景林是价值投资的典范,在践行价值投资方面,景林坚持的是有安全边际的逆向投资理念,即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坚守优质龙头企业并赚取企业盈利增长的收益。他们认为,公司的价值是由企业基本面决定的,股价的短期波动更多是受情绪影响,如果上市公司业务模式好、进入壁垒高、增长快、股价相比估值模型严重被低估,就会坚决买入持有。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景林的理念,就是“逆向投资定价、基本面研究定值”。景林希望做到的就是长期跟踪优质标的,在其不被市场看好的时候以更低的价格买入。

 

拿茅台来说,虽然现在大家都知道是一只大牛股,但前几年一度被市场抛弃,股价最低跌到120多元。而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基于对其品牌价值、稀缺性的深度思考,景林开始在底部逆向加仓这只股票。

 

还有例如2018年10月底,当时茅台三季报出来之后直接跌停,股价跌至501.59元/股,不光白酒类股票,很多行业龙头公司也在那一天跌停了,景林有的组合当天跌幅也超过了欧5%。

 

站在当时,如果是你,要考虑要不要卖掉这些公司?景林当时给投资者写了一封信,提到:“茅台股价的下跌并非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发生了变化,只是季度间的业绩具有不平衡性。如果您是企业主,您会因为三季度少赚了20亿利润,而四季度或者明年会多赚20亿利润,就把公司打5折出售吗?”到2019年三季度,茅台的价格涨到了1000元以上,景林当时的判断很快得到了市场验证。

 

优秀的企业暂时有一年的业绩波动没那么重要,核心是能否判断它未来的业绩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能否判断五年,十年后这个企业的经营情况如何?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你也会知道该不该在那个时间点,在别人都恐慌的时候卖出股票。   

 

除了贵州茅台,后来的电子行业龙头股以及整个A股家电、食品饮料板块的优质企业,景林都是在整体低估的情况下投资的。

 

360度搜集公司碎片“做拼图”,当优秀公司股东

 

在市场下跌中依然坚持,在市场恐慌时选择贪婪,这种底气还是要基于对一家公司的掌握程度,景林如何确保自己对一家公司的认知是深入且细致的?

 

景林说过,答案很简单,其实就是“做拼图、当股东”。

 

景林把研究一家公司当作“拼图”,最优秀的投研一定是尽可能搜集齐公司的所有碎片。为此,景林建立了360度的调研系统,针对目标公司从行业专家、供货商、竞争对手、客户、研究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甚至部分科研部门等维度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能全面了解目标公司的业务、优劣态势、财务报表的质量、投资风险和管理层的品格及能力,最大程度的追求标的的确定性。

 

gbm-richtext-upload-1613980715038

来源:景林资产

 

因此,在做投资决定之前,景林对于宏观趋势、潜在的政策发展、目标公司的核心优势和风险,以及公司高管的能力、个性和目标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景林一直是以实业投资的心态考量公司长期发展景林的目标公司是选择行业前景广阔、有“绝招”、股价低、管理层优秀可靠、股权激励机制的企业。

 

景林说:“这样深入研究之后,你要学会变傻。在消化吸收了调研所得信息之后,就应当回归常识本身去反复验证一家公司的价值。当你想明白哪些公司能够长期创造价值,哪些公司具备足够深的护城河,之后要做的就是让自己踏踏实实成为它的股东,在股价调整时保持平静。“

 

这,便是景林“少做交易”的底气所在。

 

适度集中,长期较高仓位运作

 

在投资上,景林基于长周期角度,更关注的是公司基本面,很少做仓位选择,通常会忽略短期的博弈性交易。景林也不是不做仓位选择,只是会以几年为一个周期,在市场相当离谱的位置才会做仓位抉择。

 

因为在景林看来,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当中,去寻找十几、二十几个优秀的公司,还是一件可以实现的事情。所以,通常景林保持长期高仓位运作,市场的短期波动性反而为景林这种长期投资者提供便宜买入好公司的机会。

 

景林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适度集中,市场上好公司不多,通过研究景林可以基于确定性进行适度集中持仓,提高组合的绝对收益。

 

但并不代表景林只集中不分散,长期投资要做得好,也是要恰当的分散风险。当投资一个很有潜力的公司时,如果发生了不可抗力事件,就可能会对你的投资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恰当的分散风险,但是也不能太分散,投资太分散了会导致你无法深入了解每一个公司,并且会降低收益率。

 

那什么情况下会卖出个股?景林卖出个股的逻辑也是回归到价值投资,通常贵了就卖,便宜了就买。这点和买进的判断是一样的。

 

卖出主要考虑两点:一是价格从便宜变贵了,可能是股价涨上去了,也可能是公司基本面发生变化觉得它不值那么多钱了,另一个是有更便宜的标的,就会把它换了。


三、选股篇—— “一套标准,两手抓,三地布局”

 

三地布局,16年征战全球市场经验

 

景林的全球视野也体现在投资组合上,景林的组合来自于A股、港股、美股三地市场,尤其是这些资本市场上市的优秀中国企业。

 

首先,在长时间维度上看,中国经济的潜力依旧,在于内需的持续增长和升级、在于中国企业产品科技含量的增加、在于更积极的改革开放带来企业家的创新。

 

其次,回到当下,景林欣喜地发现,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能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企业和优秀的年轻企业家。这些企业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了现在最前沿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由优秀的企业家带领一批高学历、有热情的年轻人从无到有地创业,也许只是5-10年时间,这些企业就已经成长为千亿人民币甚至千亿美金市值的公司。景林相信,每一个时代都会在资产市场出现一批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企业和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正如景林相信中国的下一代会更加优秀,景林对中国企业的潜力也充满信心,在前辈构建的商业生态上将茁壮生长,中国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多世界级企业。

 

最后,全世界的经济确实是由中美两国领着往前走的,以前主要是美国,现在主要是中美,未来5年到10年,中美还是景林主要的投资方向。中美之间竞争的这种状态不会马上就结束,但也不认为中美会完全脱钩。

 

选择标的时,景林首先考虑是否是好公司,对它的上市地点景林并不做区分。所以无论这个东西在A股、港股或美股上市,都是景林研究覆盖范畴。

 

谈到三地市场布局上景林的优势,景林的第一支基金是2004年在海外发行的,至今积累了16年的三地投资经验,好处在于三地投资给景林提供了更多优秀公司的选择,A股市场贵的时候,就可以投资美国和港股。

 

而三地投资让景林养成从全球各个角度去看每个公司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和优势的习惯,这样更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培养了景林观察优秀公司的敏锐度,可以从全球的产业发展趋势和变化中寻找投资机会。

 

什么样的企业值得做它股东?

 

景林对个股的要求很高,通过沉淀和积累,已形成一套自身的选股标准,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第一, 优秀的产品与服务。因为任何一家公司无非就是生产某一类实物商品或者提供某一类服务,把任何一类公司可以拆分成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商。这其实就涉及到所谓的护城河,景林喜欢无论在品牌,还是技术壁垒,亦或是定价权等方面具有非常宽深护城河的企业,尤其是资本消耗少、长期回报可期阶段的公司。

 

第二, 优秀的团队。因为好的产品或者好的服务,必须要有优秀的人在经营,才能充分发掘企业的价值,有效配置企业所占用的资本。再比如说是否诚信,是否具备企业家精神,能聚焦主业的同时,掌握行业竞争格局和技术变革,才能够不停的与时俱进,不停的迭代,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 优秀的公司治理。如果优秀的团队没有优秀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更好的利益一致的激励的机制,这个事情也长不了。景林希望所投公司具有科学良好的决策机制,组织架构清晰透明,执行力强。 

 

所以景林非常朴素的从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公司的人和公司组织这些人的方式,来看这家公司到底值不值得做它的股东。

 

两手抓:旧赛道中买龙头,新赛道中选黑马

 

优秀的公司总是稀缺的,景林挑选公司主要是:旧赛道选龙头,新赛道选黑马。

 

因为在旧的赛道里,可能几乎已经没有新人有机会出来,龙头企业已经跨越了单纯靠量增长的阶段,而是通过整合、行业份额的提升,甚至是通过几乎不需要投太多的资本开支,还是一个现金非常好的生意,如果估值不太贵,可以提供非常好的分红、比较稳定有序经营的环境。它们依然面对的是一个优良的土壤,比如高端白酒行业的茅台、互联网服务行业的腾讯等。

 

但是真正要选黑马,一定要在新赛道、在新技术、新商业模式,这些新人颠覆旧人,或者抢夺原来人的市场份额的战争中找到赢家,才能给景林提供超额收益,出现台阶式进步。

 

落实到投资组合当中,景林也做了两者的匹配,一手是现金流业务或者印钞机的业务,一手是那些变革、让人激动人心增长的公司。

 

为什么不都买那些激动人心增长的公司?景林解释说,这就像赛马,这些马是白马,跑得很稳也比较快,那些马是黑马,可能跑得非常快,但是冷不丁就有一匹马掉坑里或把腿摔断了。如果都压在黑马上,最大的风险是万一你压的这几匹马掉坑里的概率高了怎么办,你能不能承担。

 

这里面是既有技术的判断,又有艺术的平衡,取决于投资经理的认知、经验和对一件事情确定性的把握,也许今年的确定是30%,明年就提高到60%,他就会在不断的演进过程中来调整配比。

 

未来看好哪些投资机会?

 

拉长周期来看,未来,消费品依然是一大投资方向。其实,消费品行业是景林一直重点布局的行业之一,是因为这个行业一直能找到公司质地好、增长快又便宜的公司,它是符合景林投资标准和投资理念的。

 

例如,景林非常偏好轻资产的模式,消费品就是这样,它对资本的消耗非常低。比如茅台,它产能扩张所需要的资本相对于它的产出或利润来说是非常小的。而比如一些制造业企业,要扩张产能的资本消耗非常大,股东总是拿不到现金回报,而且需要不断的投入大规模的资金才能维持增长。

 

另外,消费品容易形成品牌壁垒,提升产品的议价能力。比如蒙牛和伊利,主要靠品牌来做区分,消费者不可能去测量哪个营养含量高,哪个污染少。

 

未来,消费结构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仍然是景林重点行业之一,比如随着人民品质消费观念的树立,消费习惯由重量到质量的转变。

 

另外像教育、医疗和TMT也是景林重点布局的方向。未来像数字化制造、中国制造2.0、云计算、生命科学、新能源也是长期看好的核心行业。

 

近期的投资机会,景林看好:

 

1. 在全面线上化、数字化的进程中,零售、社会服务等领域出现可以跨越原先物理边界的企业。这些公司在已经构建好的便利线上支付,低价高效的物流体系的支撑下,快速的获得市场份额,减少中间渠道成本,提高效率,链接好生产者和终端消费者。

2. 娱乐和教育的线上化进程加速,疫情进一步快速的推动了渗透率的提升,娱乐和学习的习惯正在逐渐改变,付费意愿已经形成,优秀的模式和内容被证明在国际市场也是有竞争力的。

3. 新能源和电动车产业链,成本做到非常有竞争力之后需求放量,产业链中的优势中国企业已经显示出明显的技术领先地位和成本优势。

4. 用新流程、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服务公司。


四、风控篇——全流程风控,下跌反而需要投资定力

 

全流程风控,并非“机械”减仓止损

 

高仓位运作之下,景林的风控是怎么做的?景林是把风控管理理念融入到投资决策全过程当中,属于全流程风控,不仅仅只是市价下跌时的“机械”减仓止损。

 

在建仓前,景林资产坚持目标投资企业时的审慎调查、境内外同行业上市中国企业的比较和科学估值,选择有安全边际的时机建仓。同时景林在构建组合时,还会控制个股和行业的集中度和关联度,重视股票流动性等等。

 

在建仓后,景林团队会长期追踪目标企业和所处行业、关联行业变动因素,决定卖出时机和动态调整组合。

 

同时景林对旗下所有产品的净值和持仓股票价格进行逐日盯市,对达到内部风险预警阈值的情形进行提醒、评估和分析。例如,当持有个股单日下跌5%,风控人员就会提醒基金经理关注,基金景林要和投研团队评估行业、个股动态,决定继续持有还是平仓止损。

 

若系统性风险不大、个股基本面持续向好、相对估值不高的情况下,则会选择持续持有或加仓,但景林会进行更为紧密跟踪研究,直至认为上述三方面中至少有一个方面出现明显的不利,或者认为相对于所持股票有更好的投资机会时,才会减持或全部卖出。

 

当然如果产品设置预警和止损线,净值又低于面值且达到预警阈值的极端情况下,也会采用非常措施。

 

下跌反而考验你有没有拿两三年的定力

 

可能投资者更加担心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景林该如何应对?在景林看来,真正的系统性风险是非常偶然,或者非常少出现的。从经济周期的规律和股票市场的规律来看,真正的系统性的风险大概在五到七年才会出现一次。

 

景林也有很多监控市场风险的方法,比如从宏观、流动性、企业估值等等角度,当这些出现一些显著变化时,也会有些调整。比如在整个市场估值很低的时候,景林会大幅度加仓,估值很高的时候景林也会减仓。但是在估值合理的大多数阶段,景林基本面不主动择时。从历史上看,这些监控的实践表明实际上真正需要做大幅减仓行为的频率是非常低的。

 

而且,当整个宏观经济出现重大波动时或者是趋势性下滑时,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公司会独善其身,都会多多少少受到影响。如果把时间拉长到2-3年,这些比较好的公司,一定有能力通过盈利增长把现在股价下跌修复过来,但是要考验投资者有没有拿两三年的定力,其实绝大部分人没有这样的定力,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

 

未来需关注三大风险点

 

谈到当前市场的风险点,景林认为需要关注这三点:

 

(1) 估值分化加剧,一些板块中的公司,与全球同类公司及历史估值中枢相比估值明显偏高,泡沫明显,若成长性不达预期会存在大幅下行的风险。

 

(2) 宽松政策出现明显拐点(例如信贷、社融增速突然快速下降)的风险,或者政策退出过快导致信用违约事件的风险。如果财政纾困与货币宽松策过快退出,不排除某些行业或地区出现较大范围的信用违约事件,影响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风险。

 

(3) 官媒近期对公募基金发行过热现象的持续报道以及公募基金发行节奏显著放慢的风险值得警惕。


在2021年开年的首月,股票+偏股混合类基金募集3300亿、单月募集量创历史记录之际,官媒对公募基金发行过热现象进行了持续报道,这点值得警惕。从单月规模来看,尽管2020年偏股基金募集量爆发式增长到1.61万亿元(是2019年4256亿元的3.8x),但月均募集量仅1340亿、最大单月募集量2800亿,3300亿单月募集量确实存在过热。考虑到基金发行是需要监管批准的,需关注后续基金发行节奏的变化。

 

在市场热情高涨之下,景林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部分热门公司和行业高估值,景林的应对之策在于:

①在相对便宜的港股和中概股里面寻找更多低估的公司;

②警惕龙头公司的业绩不达预期;

③关注流动性的拐点性变化。也许市场短期需要消化估值,但是拉长来看,优秀的公司依然空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