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上每日收评—2025年09月23日
每日收评
2025-09-23
2.25k人浏览
摘要:核心观点: ①内需,生产指数延续下行; ②非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服务业和建筑业恢复势头放缓; ③出口亮眼,企业成本压力边际缓和。
7月PMI数据点评——持续收缩(音频版)
00:00
00:00
×1
核心观点:
①内需,生产指数延续下行;
②非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服务业和建筑业恢复势头放缓;
③出口亮眼,企业成本压力边际缓和。
一.PMI数据总览
2024年7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7月PMI数据,制造业PM49.4%,前值49.5%;非制造业PMI 50.2%,前值50.5%。
数据来源:Wind,格上基金研究整理
二.PMI数据分析
7月制造业PMI边际小幅下滑,供需两端主要指标均有一定回落,行业分化相对明显,整体符合市场预期。
内需仍有待提高,生产指数延续下行。7月受多地高温多雨天气以及部分行业进入淡季影响,国内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波动,新订单指数为49.3%,较上月小幅下降0.2个百分点,市场需求不足问题仍是重要制约。不过7月外需有回升态势,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5%,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7月生产指数为50.1%,虽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仍连续5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
出厂价和原材料购进价指数均有回落。7月国内主要生产物资价格整体回落,叠加市场需求不足,原材料价格指数下降1.8个百分点至49.9%。7月出厂价格指数也较前值回落1.6个百分点至46.3%。价格波动主要受市场需求不足和近期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原材料和出厂价格价差进一步收窄,有助于企业效益的改善。
是否为主动补库更多数据。7月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7.8%,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库存指数仍处于相对低位,主动补库特征不明显。不过7月采购量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分别为48.8%和47.8%,较上月上升0.7个和0.2个百分点,为后市经济回升蓄积动力。
结构上,大型企业景气度上升,中小企业回落。7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0.5%、49.4%、46.7%。稳增长背景下,央国企可能会有一定的逆周期特征。而中小型企业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差,需要政策持续支持。
非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服务业和建筑业恢复势头放缓。7月非制造业PMI录得50.2%,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受高温暴雨和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所放缓,PMI指数为51.2%,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是过去十年来的次低值,仅高于2020年2月的26.6%,与2023年7月持平。今年以来,建筑业PMI持续低位运行,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房地产投资需求不振,另一方面也是基建投资实物工作量偏弱的结果。7月服务业PMI为50%,较上月下降0.2个点。服务业结构分化较为明显,暑期消费相关行业表现较好,资本市场服务、房地产等行业经营活动放缓。
三. 券商观点
建信期货认为,整体来看,新一期的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显示出市场需求萎缩的问题,对制造业的影响仍持续。7月受淡季、极端天气、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修复的速度再次放缓。但近期新一批稳增长政策落地,2024年下半年国内经济韧性有所增加,结合目前企业经营预期和信心较强,另外宽松财政政策也有望发力见效,国内经济动能应将在后期得以进一步企稳并回升向好。
浙商证券认为,总体看来,7月PMI下行压力较大,受高温雨水天气等季节性因素影响,制造业生产和建筑业景气程度明显走弱,供给弱于需求,内需弱于外需,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PMI环比均走弱,反映7月经济筑底压力较大。但是7月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已做提前部署,强调“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要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三季度基建投资或有提速、新质生产力将对制造业持续形成助益。
广发证券认为,7月PMI数据显示经济存在继续放缓的趋势,如7月30日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但数据整体放缓速度仍算可控,金融市场不会过度担心失速风险;政治局会议定调的“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一批增量政策”又打开了政策窗口和想象空间,短期资产定价主线将切换为对逆周期政策的观察和验证。从政策空间来看,后续尤其值得关注的线索有三:一是“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所对应的货币政策继续宽松;二是“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所对应的新一轮房地产政策;三是“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所对应的新产业供给优化机会。
国泰君安证券认为,往后看,重点关注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宏观调控加力与促进落后低效产能的市场化出清对产需错配形成的合力影响。7月政治局会议指出“下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很重”,并提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和“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表明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宏观调控扩需求,市场机制促出清”,有望有效缓解当前产需错配带来的周期磨底现象。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