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上每日收评—2024年10月30日

2024-10-30 17:35

摘要:A股三大指数今日集体回调。“退市新规”正式实行!刘世锦回应“10万亿刺激计划”

格上每日收评—2024年10月30日(音频版)

00:00

00:00

×1

gbm-richtext-upload

今日市场

A股三大指数今日集体回调。整体上个股跌多涨少,全市场超2900只个股下跌。沪深两市成交额达到1.84万亿元,较昨日缩量2155亿。盘面上,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17个行业上涨,其中计算机,房地产,建筑材料行业表现最好,医药生物,银行,非银金融行业领跌。消息面上,“9.29新政”落地满一个月,深沪交出亮眼成绩单。其中,深圳楼市成交量迅速反弹,一二手成交都成倍增长;上海楼市也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二手房成交量轻松过2万套,中介门店新增客户量累计环比增长四成,带领今日地产行业上涨。

截至收盘,今日上证指数收于3266.24点,下跌0.61%,成交额为7306亿元;深证成指下跌0.12%,成交额为1.11万亿元;创业板指下跌1.18%。今日两市上涨个股数量为2320只,下跌个股数为2910只。

gbm-richtext-upload

从风格指数上来看,今日各风格表现不一,其中成长风格的个股上涨,金融风格的个股表现最弱。近期风格转换较为明显。

gbm-richtext-upload

盘面上,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17个行业上涨,其中计算机,房地产,建筑材料行业表现最好,涨幅分别为1.63%,1.44%,1.37%。医药生物,银行,非银金融行业领跌,跌幅分别为1.25%,1.22%,1.04%。

gbm-richtext-upload

资金面上,北向资金更新公布规则,于每月第五个交易日公布上月整体成交总金额。9月北向交易成交总额为2298.04亿元,8月为792.48亿元。

从风险溢价指数来看,风险溢价率在历史上处于均值+1倍标准差之上时,A股往往处于底部区域。目前风险溢价率为3.27%,接近一倍标准差,万得全A指数处于底部阶段。风险溢价指数近期震荡,市场情绪回落。后期市场仍有扰动,但下行空间相对可控,建议投资者择机分批布局。

gbm-richtext-upload

(注:数据更新至前一交易日,风险溢价率越大,表明配置股票的性价比越高;反之,则配置债券的性价比越高)

热点新闻

新闻一:“退市新规”正式实行!

10月30日起,沪深主板A股公司市值退市标准正式调整为5亿元。《退市意见》着眼于提升存量上市公司整体质量,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削减“壳”资源价值。

对于市值退市标准提升,原因有二:一是主板上市公司在公司定位上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中型大型的公司。如果主板公司市值过低,比如低于5亿元,流动性会很差,不利于投资者交易。二是,主板公司过小的市值本身也反映出公司经营管理,以及其他各方面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也不适合上市。

高层最近一次针对退市发言,发生10月18日的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证监会负责人表示:针对大股东、实控人的持股、资金和信息优势,将强化发行上市、信息披露、股份减持、退市等全链条监管,加强必要约束。

从近几年的动作来看,退市政策越发严厉。此前的2020年12月31日,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增加“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均低于3亿元”的市值退市指标。今年4月,交易所再次修订了退市规则,将主板A股(含A+B股)公司的市值退市标准从3亿元提高至5亿元。

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0月30日午盘,有38家A股公司市值低于10亿元。上述38家市值低于10亿元的A股公司中,北交所最多,达22家。短期内面临市值退市压力的主板公司约10多家左右;科创板、创业板分别有2家和1家。

当然,上市公司市值大小,除了与公司基本面相关,也与股票市场行情相关。今年9月23日收盘,市值低于10亿元的A股公司超过200家,但目前下降至30多家,与近期A股大盘强劲上涨有关。

今年是退市新规实施的第三年,主要包括:健全多元化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强化退市执行,构建起财务类、交易类、规范类和重大违法类等4类强制退市指标体系。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退市股票已有55只,已经超过往年的退市数量。

需要理性客观看待退市影响,相关上市公司除通过改善经营和基本面外,可在合理合规的基础上,通过大股东增持、资产重组等方式,降低市值过低带来的退市风险。

一是大股东增持推高股价。9月底高层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支持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专项贷款的方式增持上市公司股票,但这类上市公司由于经营业绩较差,难以进入金融机构贷款白名单获得授信。

二是加快开展资产重组。9月底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相关上市公司应抓住政策窗口期,与优质资产开展重组合作,同时做好投资者关系维护,稳定市场预期。上市公司在推动重组过程中应做好内幕信息管理,不搞“忽悠式”重组,严格履行信息披露等各项法定义务,切实通过资产重组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新闻二:刘世锦回应“10万亿刺激计划”

针对之前引发市场热议的“10万亿刺激计划”观点,其提出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作出正式回应。

29日,在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举办的一场公开论坛上,刘世锦表示,此前发言的重点并非“10万亿”,而是“为了稳定经济,有必要采取短期刺激措施”。

之前,针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刘世锦提出建议,以发行超长期国债为主筹措资金,在两年内形成不低于10万亿的经济刺激规模。

刘世锦在今天的论坛上进一步解释,刺激是有代价的,是用刺激加改革的办法,花钱建新制度,为中长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创造不可或缺的制度条件和政策环境。

刘世锦表示,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日益增大的总需求水平下降压力。近一段时间的数据表明,消费、就业、财政等重要指标都出现了明显放缓甚至收缩的迹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2%,比上月加快1.1个百分点。但与去年同期的5.5%相比,仍低了2.3个百分点。近期,多部门推出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多地发放新一轮消费券。

谈及当前扩大消费的措施,刘世锦认为,有些想法和做法值得讨论。

“一种流行的主张是仿效发达国家进行‘直升机撒钱’。但普遍发钱的办法,亿万富翁也可能拿到。即便把钱发到低收入人群,但这部分人群吃饭穿衣等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拿到钱多买几个面包并不能解决他们面临的真实难题。”刘世锦说。

刘世锦认为,通过消费补贴等方式,对短期消费增速有直接影响。但对于城市以农民工为主的低收入阶层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住房、上学、医疗、社保、养老等难题。在这些难题面前,通过“撒钱”拿到的少许收入,无疑是杯水车薪。

“增加有效消费需求,首先要理解现阶段消费需求的新特征。”刘世锦说。

他认为,包括低收入群体在内,以吃穿和其他日常基本消费为主的生存型消费趋于稳定。低收入群体所面临的住房、养老、社保等难题,提示了还存在未满足的发展型消费需求。

“扩大发展型消费,单靠个人努力是不够的,甚至远远不够。它需要政府搭台子建设,需要政府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相结合。但目前,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还不够高,这拖累了发展型消费的增长。”刘世锦说。

刘世锦认为,近三亿农民工、近两亿外出进城农民工的基本公共卫生欠账更加突出。面对需求不足,扩大消费的重点之一是大力提升以进城农民工为主的新市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短期重点是由政府收购滞销的住房,将其转为保障性住房,再向新市民提供。

从根本上来看,刘世锦表示,内需不足与我国当前的需求结构直接相关。需求结构的背后是收入结构。现阶段,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大体占比为1/3,约4亿人。在此之下,还有约九亿多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导致经济增长潜力下降。”刘世锦说。

刘世锦表示,在日本、韩国等国,国民收入差距比较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能够达到50%~60%。这样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可以释放较大规模、较长时间的需求,从而支撑较长时间的中速增长。

刘世锦建议,通过提高城镇化比例(达到75%以上)和质量(缩小以至消除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由现在的4亿人口增长到8亿~9亿。提出并推进这一目标,对尽可能延长中速增长期,打破需求约束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有基础性意义。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内容表述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格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