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上每日收评—2025年10月16日
每日收评
2025-10-16
2.48k人浏览
摘要:本次关税升级是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延续。特朗普政府采用 “边打边谈” 的策略,通过加征100%关税和扩大出口管制(将关税生效时间设定在峰会之后),更可能是为了10月底中美最高层会晤(APEC峰会前)增加谈判筹码。历史复盘显示,在谈判前夕主动“摩擦升温”以增加谈判筹码是美方的惯用手段。
中美关税为何又“升级”?后续如何发展?
00:00
00:00
×1
中美关税为何又“升级”?后续如何发展?
一.中美关系意外恶化
近期中美贸易关系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急剧变化。
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11月1日起将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并对全部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同时考虑使用所有可能的出口管制措施。
作为反制,中方反应迅速而精准。中国商务部10月9日宣布对稀土相关物项及技术实施新的出口管制。
同日,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对超硬材料、稀土设备和原辅料、中重稀土等5种产品实施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
中国交通运输部宣布自10月14日开始向美国船只收取特别港务费,明确表明是对美国向中国船只加收港口服务费的反击措施。
二.本轮中美冲突为何突然升级?
在9月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中美第四次经贸会谈上,双方交流氛围较为良好。双方就TikTok出售以及关税暂停措施延期等问题达成共识,双方贸易关系似有缓和迹象。随后9月19日中美领导人举行近3小时电话会谈,通稿称“坦诚深入、务实积极”。9月25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批准了中美先前在马德里达成的框架协议。
本次关税升级是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延续。特朗普政府采用 “边打边谈” 的策略,通过加征100%关税和扩大出口管制(将关税生效时间设定在峰会之后),更可能是为了10月底中美最高层会晤(APEC峰会前)增加谈判筹码。历史复盘显示,在谈判前夕主动“摩擦升温”以增加谈判筹码是美方的惯用手段。
三.如今的情况与4月有何异同?
特朗普于4月推出的对等关税相关措施引发全球避险情绪升温和金融资产大幅调整。但是本次关税与4月的情况并不相同:
首先,4月关税措施较为意外,而本次关税措施其实是意料之中。
今年4月全球是初次经历美国对主要经济体的对等关税,关税摩擦会持续多久、可能加码的幅度、美国政府是否会纠偏等都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但经历了4月的关税摩擦后,市场开始逐渐适应了本次摩擦。
4月初美国政府发起了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关税摩擦,全球风险资产普遍出现了大幅下跌;但在一周之后,特朗普对于关税政策的强硬态度开始出现软化,全球风险资产的价格出现了普遍的大幅反弹,主要资产价格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都回到了对等关税加征之前的水平。
其次,预期不同。
本次关税政策设定了缓冲期。根据特朗普宣布的内容,额外100%关税将于11月1日生效,而APEC会议恰好在10月31日至11月1日举行。这一时间安排为两国留下了谈判空间,使新增关税是否会真正落地存在不确定性。即使新加关税落地,预计特朗普政府最终还是会纠偏政策。
另外,经过4月的关税后,我国应对经验更为丰富。
本次中国的反制措施呈现出更加精准有效的特点。在4月初对等关税落地时,中国风险资产曾出现较大幅度异常波动,之后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才逐步触底反弹。经过4月的关税“实验”后,中国企业也逐渐找到了应对关税的方法。出口型企业通过市场多元化和技术升级,增强了对贸易摩擦的抵抗能力。
四. 后续走向
后续走向的关键变量是美国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和科技竞争的临界点。
首先,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具有高度个人化特征,其 “交易式外交” 既可能因谈判破裂导致局势失控,也可能在某些领域(如经贸)达成临时妥协。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等体制外力量正通过商业利益对美国对华政策施加影响,例如推动国会剔除对华投资限制条款。若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后期面临国内政治压力,可能会在关税等问题上释放缓和信号。
其次,中美在半导体、核聚变等领域的竞赛可能在未来出现决定性突破,目前两国处于科技竞争的临界点。科技领域的 “胜负手” 将成为两国关系走向的重要分水岭。
五. 本轮冲突对经济有何影响?
经济数据放缓,短期出口存扰动,政策加码概率上升。
与今年4月相比,当前基本面回落压力较为明显,经济数据呈现逐季放缓态势。贸易摩擦对出口的拖累逐步显现,叠加消费与地产市场的疲软,共同对经济增长形成压制。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形势,本次中美摩擦的新扰动也增加了四季度政策加码的可能性。随着年底重要会议密集召开,更多总量政策有望出台;同时,三季度以来机械、汽车、电子等多行业稳增长方案已陆续发布,一线城市地产政策也有所松动,产业与财政政策仍具增量空间。
“非理性”的高关税双方均难以承受,最终美方政策仍有“纠偏”的可能。
对中方而言,若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 100% 关税长期实施,将基本阻隔中国对美出口;考虑到中国对美出口占2024年中国GDP约 2%,预计今年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GDP的影响或在1.5-2.0个百分点。但美国经济同样将受到冲击,若美国11月对华加征100%关税,今年其关税政策对美国CPI的影响或将升至1.8-3.6个百分点,远高于当前的1.1-2.1个百分点,这种潜在的通胀上行风险,或会延迟美联储的降息决议。
六. 风险与机遇并存
风险资产短期承压,避险资产获支撑。与今年4月全球首次经历“对等关税”时的未知恐慌相比,市场本次的反应更为冷静,调整幅度也相对更小。这主要由于市场对贸易摩擦的模式有了经验。
本次美方关税设定在11月1日生效,恰逢APEC会议期间,为双方留下了谈判空间,使得关税是否会最终落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尽管风险资产短期可能承压,但市场的恐慌程度已较4月有所缓和。
展望后市,行情演进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摩擦的演进与国内政策节奏。在乐观情形下,若中美重返谈判、摩擦缓和,市场在政策与资金支持下,仍有望围绕科技、有色、储能及“反内卷”等方向轮动;若年底中央经济会议释放更强政策信号,行情或延续至明年年中。在悲观情形下,若关税摩擦实质性升级,市场情绪可能显著受挫,资金或转向红利资产避险,届时需等待增量政策出台后方能企稳修复。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