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

2025-04-28 17:36

摘要: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经济呈现向好态势,社会信心持续提振”,肯定了年初以来经济的高开。另外对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也较为重视,指出“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及“要强化底线思维”具体来看,会议有如下几个重点线索

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

00:00

00:00

×1

gbm-richtext-upload

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202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总纲梳理

gbm-richtext-upload

数据来源:格上基金研究整理

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经济呈现向好态势,社会信心持续提振”,肯定了年初以来经济的高开。另外对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也较为重视,指出“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及“要强化底线思维”具体来看,会议有如下几个重点线索:

1. 财政与货币

1.1 财政政策主基调延续“更加积极”

会议定调“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延续了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宏观政策的扩张性取向。总体上要“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期内侧重充分且高效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的增量政策空间。

具体而言,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根据2025年财政预算安排,全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达4.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5000亿元,创2015年专项债制度创设以来最高规模。资金配置聚焦三大核心领域: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二是土地储备与存量商品房收购,三是化解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历史欠款。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抓手,专项债通过"促投资、扩内需、补短板、惠民生"的多重效应,持续发挥稳经济职能。截至4月25日,本年度已发行专项债1.14万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25.8%,发行节奏呈现"适度前置"特征。

超长期特别国债:2025年财政预算明确将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较上年扩增3000亿元,延续1981年国债恢复发行以来首次连续两年特别国债发行纪录。资金投向呈现"三位一体"布局:8000亿元专项支持"两重"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3000亿元用于消费端"以旧换新"补贴,2000亿元投向产业端"设备更新"改造。该品种采用政府性基金预算单独核算,不计入财政赤字,为跨周期调节提供政策空间。发行窗口集中于5-10月,其中首期国债已于4月24日启动发行,全部批次将于10月10日前完成投放,形成对下半年经济的持续支撑。

1.2 货币政策总量保持适度宽松

会议提及“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仍具备充裕的调节空间,可有效缓释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

从总量数据看,2025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达8.4%,较2024年末提升0.4个百分点;同期新增社融规模15.2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资金供给的持续加力。在资金投向结构上,重点支持科技、消费和外贸等领域。此外,4月8日央行发言提及要“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场指数基金,并在必要时向中央汇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

2. 大力发展服务消费

去年12月会议强调,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凸显了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和政策决心。而本次会议强调“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新冠疫情之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波动调整。数据显示,2024年消费对GDP的拉动率降至2.2个百分点,较疫情前2019年(3.6个百分点)下降1.4个百分点,反映居民消费信心修复仍需政策支持。在外部环境复杂性与出口波动性加剧的背景下,内需扩张已上升为稳增长的核心战略,而服务消费正成为政策发力的关键突破口。

服务消费事关经济与民生,覆盖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文娱旅游、教育体育、居住服务、健康服务等多个领域,并且其消费频次高、乘数效应强、增长可持续,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另外,会议还着重强调“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这与3月16日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相呼应。《方案》明确提出“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

总体而言,扩内需的重点在于提振消费,后续促消费政策可能将从持续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出服务消费相关增量措施、提高中低收入人群支持保障力度等多方面发力。

3. 稳地产

会议提出要“加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力有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政策在方向上延续了2024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力度上“加力实施”“有力有序推进”可能表明未来政策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加码。

自去年年底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步改善。尤其是2025年一季度,重点城市销售及房价基本上实现企稳。不过仍需注意的是,房地产市场整体上依旧相对偏弱,特别是二、三线城市新房市场,更多政策支持必不可少。

4. 支持科技创新

会议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持续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科技研发转化具有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为破解融资难题,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通过专项贷款、中长期融资及信用增信机制为科创企业提供支持。叠加财政部专项担保计划与税收优惠,政策组合拳正引导社会资本向科技领域倾斜。

债券市场“科技板”加速扩容,构建科技与资本协同生态。截至2025年4月21日,交易所科创债发行规模达1622亿元,同比增长超13%;银行间科创票据发行规模达1610亿元,同比增幅超100%。凭借低成本、长周期优势,“科技板”将持续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行动深化,政策扶持加速技术场景落地。作为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正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