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周刊:上周市场小幅上涨,11月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国务院拓宽专项债券用途及资本金范围。

2024-12-30 10:17

摘要:上证综指上涨0.95%,恒生指数上涨1.87%,纳斯达克指数上涨0.76%。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7.3%(前值-10%)。从量、价、利润率来看,企业营业收入由降转增、利润跌幅收窄,证明工业经济的韧性不断回升。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提高专项债使用效率,托底经济。

gbm-richtext-upload

一、股票市场回顾

(一)中港美三地市场回顾2024/12/20-2024/12/27

  • 美股方面,上周恰逢圣诞,市场仍聚焦在联储的货币会议纪要与后续1月特朗普就职相关进展。三大指数上周继续高位震荡,纳斯达克指数全周上涨0.76%。展望明年,特朗普上任美国总统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愈强,其驱逐移民、加征关税等政策,美股将获得盈利支持,经济会保持一定热度,但也会不同程度推高美国通胀水平。但科技主题美股仍然是主战场。
  • 港股方面,港股上周的表现与A股大市值指数较为同步,恒生指数收涨1.87%。展望后市:港股进可攻退可守,并且港股能更好受益于美联储降息。同时中国最优质的行业龙头在港股上市,国内复苏、出海经济、政策困境反转板块都有机会。
  • 国内方面,9月以来政策组合持续落地,11月披露的企业利润降幅继续收窄,效益状况有所改善。全周沪深300上涨1.36%,大盘指数跑赢中小盘指数。短期看,强预期与弱现实下市场也更加博弈,A股预计继续震荡。中长期维度,A股估值依然处于相对安全的位置,国家正视目前通缩的经济情况,预期后续会配套出台更加实质性的扩张举措,如果政策能够有效转化,那么极有可能是新一轮周期的起点。

gbm-richtext-upload

(二)A股市场风格和各行业表现解读

  • 风格层面,资金跷跷板效应下,市场风格继续呈现大小盘的再平衡,中小盘偏成长风格指数弱于低估值白马蓝筹风格,相较上上周有所反转。
  • 行业表现上,上周仅银行、非银金融、石油石化等高股息行业有一定表现,但其余多数行业保持下跌,全A个股涨跌幅中位数为-3.18%。全年来看:金融方向领涨市场;科技成长如通信、电子表现突出;泛消费且机构主要持仓方向跌幅靠前,如食品饮料、农林牧渔、医药生物等。
  • 后市投资机会:科技成长+高股息板块,行业竞争格局改善的优质龙头公司+增量财政政策相关的行业和优质公司

gbm-richtext-upload

二、重要事件解读

(一) 国内: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

11月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平稳增长,营业收入由降转增,利润跌幅收窄。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6674.8亿元,同比下降4.7%(前值-4.3%);实现营业收入123.4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前值1.9%)。11月当月利润同比增长-7.3%(前值-10%)。虽然工业企业利润累计还在下降,但当月同比在持续修复,证明工业经济的韧性是在不断回升的。

从量、价、利润率三要素来看,工业增加值在11月受以旧换新政策驱动保持稳定,11月录得5.4%(前值5.3%);11月份PPI同比下降2.5%(前值-2.9%),跌幅收窄。11月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4%,虽然环比上升,但按可比口径同比下降0.37pct,利润率下滑是利润不振的最大因素。出厂价格收缩叠加采购量上行是利润率被压缩的原因。

行业上: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推进。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利润增长较快,光电子器件制造、航天相关设备制造等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 41.1%、14.3%;智能化、自动化产品生产加快带动相关行业利润增加,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 90.3%、31.3%;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推动相关行业利润增长向好,锂离子电池制造、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 35.3%、17.9%。消费品制造业利润较快增长。化纤、文教工美、纺织服装等行业利润均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6.3%、14.7%、8.2%。

展望未来,目前生产和营收的上行代表政策带动需求回暖的趋势仍然存在,但企业以价换量以及“内卷”的情况还很明显,抑制利润的回升。不过利润数据本身在经济中是滞后的,从上层的政策定调到政策的具体落地,再到需求和经济预期上行以及价格改善需要较长时间。当下政策对需求的加力仍在加大,2024年12月政治局会议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扩大内需放在宏观经济工作首位,需求的持续改善才能扭转企业预期,改善以价换量、“内卷式”竞争的情况,从而形成销售上行→库存周期从被动去库到主动补库→PPI回升→企业盈利改善的良性循环。

(二) 国内: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

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旨在更好发挥专项债券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等积极作用。

1.项目从“正面清单”+“负面清单”转向仅“负面清单”管理。

将完全无收益的项目,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除保障性住房、土地储备以外的房地产开发,主题公园、仿古城(镇、村、街)等商业设施和一般竞争性产业项目纳入专项债券投向领域 “负面清单”。未纳入 “负面清单” 的项目均可申请专项债券资金。这一变化相当于直接扩大了资金使用范围,有利于增加地方政府自主权,储备更多元化的项目。

2.资本金范围扩大,助力新兴产业与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纳入范围:将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商业航天、北斗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算力设备及辅助设备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安全性、智能化改造,以及卫生健康、养老托育、省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纳入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 。

比例提高:以省份为单位,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专项债券规模上限由该省份用于项目建设专项债券规模的 25% 提高至 30%。

总体而言,此次专项债新规核心五个变化,主要是专项债可投向领域扩大、专项债审核权下放和审核机制常态化、专项债额度分配向大省倾斜、专项债偿还资金来源拓宽以及强调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可能的影响,一是2025年专项债发行节奏可能倾向于前置,而非类似今年明显后置,尤其是一季度或叠加2万亿置换债发行,容易造成地方债集中供给;二是专项债偿还资金拓宽,不再局限于政府性基金收入和项目收入,使得专项债风险属性向一般债靠拢,二者利差可能进一步压缩;三是专项债使用效率提高,有利于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尤其是基建行业景气度可能因此受益。建议重点关注新兴产业与基础设施相关的领域。

风险提示:本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能取代您独立的投资判断。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